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

南丫島的生態特色

南丫島是香港的第三大島嶼,擁有香港約三分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。深灣特殊科學價值區是香港僅存的綠海龜產蛋地點,而盧文氏樹蛙是香港特有的品種。另外,於南丫島南面亦發現有其他著名的動物物種,包括黃蝠、棕果蝠、大蹄蝠、黑鳶、紅隼、畫眉、岩鷺、普通鵟、鴉鵑、褐翅鴉鵑、東亞家蝠、鱸鰻、紅鋸蛺蝶和娑環蛺蝶。此外,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植物品種,包括香港鷹爪花、土沉香、小果柿、華石梓、白桂木和香港大沙葉。

遊客於南丫島南段遊覽時,應該會注意到更多不同的品種,如蜘蛛、蝴蝶、螞蟻、植物等,形成南丫島多樣化的生態系統,如次生林、高大的灌木林、荒廢的濕農地、草地、溪流、沿岸岩石等。擬建的保育走廊旨在保育及向遊客展示南丫島當地生態系統,教育他們尊重大自然,同時,防止當地生態受入侵性植物破壞及人類惡意破壞。

主動協助綠海龜回歸

綠海龜曾於香港多個沙灘上產卵,但現在只有南丫島的深灣仍然被視為潛在的產卵地。然而,自1997年至今,只有8隻綠海龜到深灣產卵,而近年更已沒有牠們的蹤跡。事實上,香港有不少沙灘因快速的城市化而受影響,但東澳村旁的深灣卻於60年代後,因人口和經濟活動的迅速下降而大受影響。現時,只有很少遊客徒步穿越南丫島南段的村莊,70年代的游泳及燒烤人潮已不復見。

南丫島年長的村民表示於他們兒時會跟隨著上岸產卵的海龜,拾起牠們的海龜蛋作食糧。於1940年代日本佔領時期,當時生活十分艱苦,海龜蛋、龜肉和蛇均是當地居民重要的食物。事實上,香港於1976年才正式禁止食用海龜蛋;1999年深灣具特殊科學價值區才成立。根據估計,綠海龜的存活率僅為1:1000!由此可見,於上世紀,只有很少綠海龜蛋能存活,而能夠成功長大的數目則更少,因此,我們認為不論發展與否,回來深灣的綠海龜的數目只會逐漸減少。

我們建議展開一個系統化及具規模的綠海龜研究及繁殖計劃,以增加幼龜的數目,並協助牠們生存至20-30歲,直至牠們成熟為止。同時,我們應研究牠們的遷徙路線、棲息模式、食物和自然界及人類對牠們的威脅。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程一駿教授表示「…雖然我們對綠海龜在海上的認知仍是十分有限,但當我們對海龜生活史了解愈多,我們就能正確的找出,牠們於那個階段是最需要我們的保護…」。為了更有效地達到成果,我們建議在深灣設立一個海洋研究中心,也可作研究南丫島南段的海洋生態的基地。

漁業

雖然東澳灣是香港南部商業性捕漁業水域,有中量的漁業資源和漁業活動,但是海底音波調查顯示,岸邊的岩石陡峭地急劇下降至一個狹長的沙床,而海灣的主要部分是由軟且粉質的粘土形成,厚度平均超過10米。雖然遊艇港覆蓋了48公頃的水體,限制該範圍的漁業活動,但是它亦為魚類創造了避難所,因為遊艇港的範圍內不允許進行任何漁業活動,魚類可於遊艇港內產卵及成長。此外,遊艇港的防波堤及其結構已證明可成為有效的人工魚礁,為珊瑚提供堅硬的表面作生長之處,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的凹坑和空洞藏身。我們有信心只要小心處理及控制水質,遊艇港很快會帶來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。


南丫南段的人面蜘蛛


春鵑


黃金珊瑚炮仗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