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丫島典故   ( 2014/04/17 )

作為香港第三大島嶼,南丫島於公元前3,000年已有人居住。於唐、宋期間,南丫島被朝廷選定為外國商船進入廣州的停泊港,「博寮」亦因而得名(1)。於南丫島的聚居歷史中,記錄了一次居民集體遷離的事件。事源清初時期(16世紀中)清政府為了打擊聚集於台灣的海盜,勒令廣東沿岸地區的居民需要搬至內陸的50里處居住,南丫島的所有居民亦因而撤離(2)。直至18世紀初,才再有居民返回南丫島定居,南丫島南段的榕樹下村亦在當時建立起來。於1874年,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已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。當年,一群香港漁民於南丫島捕魚,中國海軍以他們侵犯了中國國境為由,向他們發動攻擊。事後,英國政府以此為理由,向中國提出拓展香港邊界的要求,雙方簽訂了《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而新界及236個鄰近的島嶼則納入為香港並予以英國99年的租用年期,眾所周知的香港的邊界才奠定至今(1)。我們在今後會陸續與各位分享有關南丫島的歷史故事。

資料來源
(1) 鄭敏華、周穎欣,《南丫島故事》,思網絡有限公司,香港,2008
(2) Peter T.L. Ng, New Peace County – A Chinese Gazetteer of the Hong Kong,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, Hong Kong, 1983

昔日的榕樹灣

欲收到南丫島博寮港的最新消息,請登記 閣下的電郵地址。

回到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