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地的生物多样性   ( 2016/05/18 )

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加,生物多样性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,皆因生态体系的丰富度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抗扰能力和稳定性。其实,从1992年开始,联合国便制定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,使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各国/地区的义务,香港亦是其中一员。

每当提及生物多样性,大家可能想到保育区或者野外。但事实上,农地的生态价值亦不可低估。由于不同生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,因此农地的环境特征,例如水分的多少、土壤的性质甚至是否向阳等因素,均会导致生物种类的不同,而生物种类的不同通过食物链的传递,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同。因此同一片农田很可能有多种小型生态系统。这一点在第497 期《科学发展》的《水稻田湿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》一文中得到印证:水稻田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蛙类和蜻蜓等生物的迁徙1。此外,香港学者邹崇铭近日在接受传媒访问时指出,「农地将『城、乡』和『野』隔开,是一个缓冲区。」他更补充,「保育要涉及农业,对整个生态系统才有意义。」2
 

传统农业中有太多人类干扰因素,使当地生物趋于单一化,生态被破坏。而「永续农业」却很好地参与和配合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。永续农业「Permaculture」是「permanent」(永恒的)、「agriculture」(农业)和「culture」(文化)的缩写字,始于70年代,源自澳洲,时至今日已广传到世界各地,是现今最多人学习的耕作模式之一。除了拒绝使用化肥和农药、奉行不时不种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有机耕种的基本原则外,永续农业更强调地球资源合理、有效的利用,与及人与人之间,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。

南丫岛榕树下旧村前面曾经是一片种满了稻米的农田,却因为社会变迁而渐渐荒废。从2014年7月开始,以「永续农业」为原则,我们以800平方呎的复耕农地为试点,开始了寻找这片荒废稻米田全面复耕可能性的探索之旅,也就是我们的「南丫岛生境维护计划」。南丫岛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十分丰富,这为「永续农业」打下良好的基础。这片田地不需要施肥,因为蚯蚓和千足虫等为土壤制造了丰富的腐植质;亦不需要人工授粉,因为有蝴蝶和蜜蜂已发挥了这功能;更不需要杀虫剂,因为蜘蛛、蜻蜓和各种鸟类如珠颈斑鸠充当农作物的守卫;除此之外,这片田地更常年有充足的溪水供应。这一切使这片农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农地生态圈,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,将会孕育出好的农作物。2014年晚茬米的空前成功初步证明了「永续农业」的可实施性。除了稻米,我们还种植了紫苏、薄荷等食用香草和马铃薯,希望通过增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来保证产量及土地的质素。

2016年,我们计划推行以「公民科学」模式为基础的活动,期望藉此来提升参加者的生态知识,并建立一队协助搜集榕树下农地生态数据的团队。从5月至12月一共8次完成耕种任务后,便会在南丫岛榕树下村及周边开始我们的生态调查之旅,每次名额为12人(先到先得,额满即止)。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我们之前的复耕活动,请浏览此网页


1《科学发展》,第497 期,《水稻田湿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》,第18页至23页,范美玲、林泰佑、林立、蔡思圣、黄鹏。
2《香港01》,第8期,《在农田中体验生物多样性》,第44页至51页,吴韵菁。

欲收到南丫岛博寮港的最新消息,请登记 阁下的电邮地址。

回到清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