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

南丫岛的生态特色

南丫岛是香港的第三大岛屿,拥有香港约三分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。深湾特殊科学价值区是香港仅存的绿海龟产蛋地点,而卢文氏树蛙是香港特有的品种。另外,于南丫岛南面亦发现有其它著名的动物物种,包括黄蝠、棕果蝠、大蹄蝠、黑鸢、红隼、画眉、岩鹭、普通鵟、鸦鹃、褐翅鸦鹃、东亚家蝠、鲈鳗、红锯蛱蝶和娑环蛱蝶。此外,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植物品种,包括香港鹰爪花、土沉香、小果柿、华石梓、白桂木和香港大沙叶。

游客于南丫岛南段游览时,应该会注意到更多不同的品种,如蜘蛛、蝴蝶、蚂蚁、植物等,形成南丫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,如次生林、高大的灌木林、荒废的湿农地、草地、溪流、沿岸岩石等。拟建的保育走廊旨在保育及向游客展示南丫岛当地生态系统,教育他们尊重大自然,同时,防止当地生态受入侵性植物破坏及人类恶意破坏。

主动协助绿海龟回归

绿海龟曾于香港多个沙滩上产卵,但现在只有南丫岛的深湾仍然被视为潜在的产卵地。然而,自1997年至今,只有8只绿海龟到深湾产卵,而近年更已没有牠们的踪迹。事实上,香港有不少沙滩因快速的城市化而受影响,但东澳村旁的深湾却于60年代后,因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迅速下降而大受影响。现时,只有很少游客徒步穿越南丫岛南段的村庄,70年代的游泳及烧烤人潮已不复见。

南丫岛年长的村民表示于他们儿时会跟随着上岸产卵的海龟,拾起牠们的海龟蛋作食粮。于1940年代日本占领时期,当时生活十分艰苦,海龟蛋、龟肉和蛇均是当地居民重要的食物。事实上,香港于1976年才正式禁止食用海龟蛋;1999年深湾具特殊科学价值区才成立。根据估计,绿海龟的存活率仅为1:1000!由此可见,于上世纪,只有很少绿海龟蛋能存活,而能够成功长大的数目则更少,因此,我们认为不论发展与否,回来深湾的绿海龟的数目只会逐渐减少。

我们建议展开一个系统化及具规模的绿海龟研究及繁殖计划,以增加幼龟的数目,并协助牠们生存至20-30岁,直至牠们成熟为止。同时,我们应研究牠们的迁徙路线、栖息模式、食物和自然界及人类对牠们的威胁。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程一骏教授表示「…虽然我们对绿海龟在海上的认知仍是十分有限,但当我们对海龟生活史了解愈多,我们就能正确的找出,牠们于那个阶段是最需要我们的保护…」。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成果,我们建议在深湾设立一个海洋研究中心,也可作研究南丫岛南段的海洋生态的基地。

渔业

虽然东澳湾是香港南部商业性捕渔业水域,有中量的渔业资源和渔业活动,但是海底音波调查显示,岸边的岩石陡峭地急剧下降至一个狭长的沙床,而海湾的主要部分是由软且粉质的粘土形成,厚度平均超过10米。虽然游艇港覆盖了48公顷的水体,限制该范围的渔业活动,但是它亦为鱼类创造了避难所,因为游艇港的范围内不允许进行任何渔业活动,鱼类可于游艇港内产卵及成长。此外,游艇港的防波堤及其结构已证明可成为有效的人工鱼礁,为珊瑚提供坚硬的表面作生长之处,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的凹坑和空洞藏身。我们有信心只要小心处理及控制水质,游艇港很快会带来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。


南丫南段的人面蜘蛛


春鹃


黄金珊瑚炮仗花